八年级语文说课稿

时间:2025-04-05 21:46:21
八年级语文说课稿(15篇)

八年级语文说课稿(15篇)

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,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,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

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《扬州一瞥》,它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,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。

一、教学设计理念∶

新课程标准指出∶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、认识世界、发展思维、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。在阅读教学中,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,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,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,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,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。

二、学生情况分析:

八年级学生(初中二年级学生), 经过前七年的学习,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;积累了一些解读信息、分析问题的能力,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, 而思想意识尚未成熟, 认知能力、思维方式正处发展阶段。使他们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,知之能言、善言, 思之能疑、敢问, 闻疑善思、能解,并培养其琏接能力,发散思维,是教师主导的方向。

三、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∶

<>所在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“山水寄情”篇, 自然之美开阔了人类的视野, 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。编者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光辉灿烂的自然、文化遗产, 学习借描写景物、说明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。<>属游记类文章, 但又与一般游记不同, 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, 用典雅秀丽的语言描述了他所听到、见到的扬州。重点不是写所见到的景物, 而是根据景物生发开去, 写历史沿革, 写自己的感受、体会。让读者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,品味与扬州相关的深厚的人文底蕴;品读历史沿革的同时,有所感悟、有所启发。基于以上分析,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:

1、利用网络、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等,培养学生获取、选择信息的能力,思维琏接能力,及信息共享意识。

2、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;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;

3、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, 引导学生品味: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,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,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、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。

4、体会文章层层深入的写法,以及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,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。

重点: (1) 目标2; (2) 目标3

难点: 目标3

四、 教学方法: 基于以上分析, 在本课教学中:主要采用“双自主”教学法,辅以现代技术。

1、以“自主学习、自主发展”为基本方向, 采用“自主、合作探究”的学习方式。

2、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。

(利用网络、多媒体电脑、投影等电教设施:

①扩展资源空间,培养自主探知、筛选能力;

②使学生的“看、听、想、说”,紧密结合,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能力, 思考能力, 相关信息的琏接、分析能力, 及语言表达能力 ;

③扩大课堂容量,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; ④ 创设情景,激发兴趣,引导阅读。)

五、教学过程:

(一)、课前预习:自主查找、选择信息。

(二)、课堂教学:

1、导入课题:

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以学生熟悉的诗句,导入新课,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。

2、展示预习及查找情况:

请学生将写在卡片上的内容、或软盘上的内容,以投影、电脑演示的方式介绍给大家。

3、配乐朗读课文:

朗读课文,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;配乐创设情景,使学生在悠悠情韵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;齐读分读结合,既鼓励个体展示又培养合作精神。

4、对比欣赏,品味异同,引导阅读,激发思考。

作者认为,到扬州首先应看的是什么风景?[瘦西湖](以此问题引出下文 )

用多媒体电脑,放映瘦西湖风光片,请学生体会片中所展示的内容,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?感觉如何?看后学生各抒己见。

5、小组合作探究:

用5分钟时间,分小组讨论。指点学生主要围绕文章的内容、主题、写法, 三大方面去分析、品味课文,从中提炼出自己能读懂的内容,尚有哪些疑问,并要求各小组将读懂的内容、未懂的问题,分别整理在卡片上或输入电脑,以待全班交流。

6、各组分别展示读懂的内容:

以小组为单位,计算机举手或派代表主动到台前(快的优先),用大屏幕展示读懂的的内容,并朗读给大家听。台下同学若有不同意见,可主动及时发表,或适当讨论,若分歧较大教师可简单点拨。

7、各组展示所存疑问:

各组将已懂疑问删除,尚存疑问主动展示,同学们思考后可主动站起各抒己见。教师作为参与者适时点拨(有标准答案的),或适时给予一些评论(属多角度思考的问题)。

[附:可能产生的疑问:

①、开篇五个自然段,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,写这些内容的作用?②、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?

③、为什么说扬州“是迷人的”,“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”?④、本文的主题是什么?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?

8、深入品味:教师引导深入思考一些学生未品透的,又与本课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。既使教学完整,又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意识。

9、小结:兼检验重点、难点的把握情况。

把从网络上查找到的相关图片,用电脑排列显示。学生主动到台前,结合图片,总结本课主要内容,领悟作者写作目的。

10、进行思维扩展:

[过渡:作者怀着深沉的情感,用典雅秀丽的语言,向我们描述了所见所闻扬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展现出江南的悠悠神韵。可爱的江南令人流连,发人深省,祖国的塞北亦是神韵悠远。]

观赏一段用计算机剪切下来的内蒙草原风光,请同学们边看边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点,所蕴含的人文底蕴,观后请简单描述。要求学生,课后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,构思成文。

板书设计:

想扬州 古人的“矛盾评价” (疑惑)扬 到扬州 瘦西湖 来历 、 虹桥、 白塔、 命名

州 余 (历史沿革、文化内涵)

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、琼花衰兴

瞥 言 (神奇、创新)

大名寺 鉴真东渡,矢志不渝

(不屈不挠)

史公墓 史公故事、遭受劫难

(反抗、觉醒)

思扬州 写感受,赞奋斗与创新精神 (肯定)

本文特点:“形散神聚”

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

【说教材】

……此处隐藏29992个字……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,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;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;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,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。先思考,再讨论,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。

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,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,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,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;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,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,背诵优秀诗文篇章。关于教学,我认为应体现“两重一轻”倾向,“两重”是指重视诵读,重视积累;“一轻”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。应多诵读,培养语感。

(二)课文分析

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,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。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,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、分析和表达,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,培养文言语感。《核舟记》是一篇教读课文,具有一定的说明性,层次清晰、条理清楚,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,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、技艺的高超,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。语言精炼、简洁、周密、生动。

二、学情分析

(一)知识积累

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,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、虚词,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,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,如文言句式,词类活用、虚词的用法等。

(二)学生现状

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,语文基础比较差,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,思维不够活跃。

三、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

根据以上情况,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:

1、知识目标

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;

②熟读、背诵、翻译课文。

2、能力目标:培养观察能力、想像能力。

3、情感目标: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,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。

4、教学重难点确定为:

重点:掌握重点字词,理解内容;

难点: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。

四、教学步骤

从教材的实际出发,从学生的实际出发,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“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由感性到理性”的认识规律,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、整体感知、细节探究、迁移拓展四个环节,目的在于解决重点,突破难点。

(一)说学法、教法:

1、学法:探究合作

2、教法:诵读 点拨

五、教学过程

(一)课文导入:

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,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,创设情境,一是激发学生兴趣;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,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

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
(二)整体感知:

1、学生散读之后,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;

2、结合“阅读提示”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;

3、范读课文环节,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,课文朗读规范标准,背景音乐淡远闲适,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;

4、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。用铅笔标出疑难字、词、句。就句读、难解词句质疑问难。(也可要求按通假字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。)试概括文章段意。

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,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。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,易于纠错,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、活用所学的知识,更好地积累词语;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、更全面地把握文意,解决学习的重点。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5、本文名为"记",是不是记叙文,为什么? (归纳)

(三)细节探究:

1、导入: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,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?(由浅入深,先解决简单段落,再着手复杂段落)

2、较少内容段落为1、6段,请大家默读,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?

3、列出探究问题:

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?结合内容具体说说。

4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:

涉及问题设计:

⑴核舟大小如何?

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?

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,分别有什么特征?

②作为船的一部分,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。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,文字之众,你以为有什么用意?

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?

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? (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。)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。

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。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、鲁直(黄庭坚)和佛印神态的句子,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?

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,着墨较多的是谁?为什么?

⑦描述"舟子"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?为什么要这样写?

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。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,一个是苏、黄、佛印神态。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。

⑧在熟读课文后,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、船头、船尾的情形。不看书,用原文说(也可用自己的话)。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、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。

(flash课件说明: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)

说明顺序的把握,若按传统教学,会很枯燥,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,结合课件进行说明,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。

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?

⑩(归纳小结,情景再现)

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。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,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,在"船头"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,在"船尾"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。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,荡然无存,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。

(四)迁移训练

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,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(总一分一总,中一前一后)写一篇说明性短文。语言尽量做到生动、简洁。

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:一是说明顺序,二是语言特点。

(五)板书设计说明: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,可由学生探究完成。

五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

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、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、交互式、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。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。个人感受有三:

⑴当用则用,能用就用;

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, Powerpoint演示文稿/authware/flash都应该会一些,最好是精通;

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,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,恰当的运用。

《八年级语文说课稿(15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